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9, 33(2):1-8.
摘要:中美关系、中美贸易战是中国崛起进程中不可逃避的一道坎,只要策略运用得当,在保持和增 强内部凝聚力、动员能力的基础上,以应对挑战为切入点推动自身改革,不断提高效率,敏锐识别、抓住危中之机, 中国就能经受住考验,保持、甚至增强国运上升势头。
2019, 33(2):9-13.
摘要: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改革开 放以来,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一种常态现象。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就业结构正处于 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包括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贸易战直接相关的产业及其就业形势不 容乐观、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摩擦性失业增多等。为此,应加快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主动进口的贸易政策, 合理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和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同时高度重视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者的 就业适应能力。
2019, 33(2):14-18.
摘要:贸易战没有赢家,旷日持久的贸易战对双方经济都会造成极大冲击。中国经济具有充分的回旋 余地,并不惧怕所谓的贸易威胁,更不会屈从于贸易霸凌,以打促和、维护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反对贸 易保护主义的初衷会继续坚持。从稳定宏观经济和就业的角度出发,可以在扩大进口,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 改革,坚持不懈的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推动国际机构改革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2019, 33(2):19-29.
摘要:研究选取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 162 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 , 分别 从企业、高管和员工三个层面来研究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民 主管理及民主制度化建设不足、解决劳动争议方式过于集中和单一、内部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是当前劳动关系存 在的主要问题。而劳动合同、薪酬水平、企业组织投诉受理、安全保护、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受理、劳动环境等 6 个影响因素对和谐劳动关系有显着影响。据此,提出了提高劳动合同质量、改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员工待遇、 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党群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等改善劳动关系的具体建议。
2019, 33(2):30-38.
摘要:本研究基于制度理论采用多层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并阐释了《劳动合同法》对职工劳动报酬 权益的保障效应及机制。结果显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职工被拖欠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可能性。《劳 动合同法》实施后,职工所在省份失业率、所在组织成熟度和个体文化程度对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可能性的影 响趋于消失,但是个体的户籍身份仍然显著影响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的可能性。此外,文化程度和户籍身份对 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可能性的影响分别受到职工所在省份失业率或所在组织成熟度的跨层调节作用,即在低失 业率省份场域,不同文化程度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的可能性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差异不显著;在低成熟度组 织场域中,不同户籍身份职工被拖欠加班工资的可能性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差异不显著。
2019, 33(2):39-48.
摘要:近年来,劳资纠纷一直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我国劳资群体性事件从发展进程来看, 经历了基于道义经济的国企工人群体性事件、基于权利争议的群体性事件和基于利益诉求的工人群体性事件三 个阶段。当前劳资群体性事件体现了几个方面特征:从“权利”到“利益”的复合多元,从“散沙”到“组织” 的集体利益诉求,从“激进”诉求到“理性”的司法动员。对化解劳资群体性事件,国家应强化源头治理。同时, 还要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健全预警系统。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及时高效化解冲突,以便维持社会秩序。
2019, 33(2):49-59.
摘要:随着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约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规模巨大的新生就业群体,且展现出鲜明 的新就业形态,主要表现为用工主体的平台性、轻资产化和就业主体的原子性和重资产化,用工方式的高弹性 和社会化,就业方式的网约性和非标准化,用工管理上的“重绩效轻责任”非均衡性以及就业关系的去劳动关 系化等主要特质。共享经济新就业形态既对促进就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贡献,也对相关劳动权益实现带来巨大 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工会组织等在处理好远与近、合与分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 行之有效的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2019, 33(2):60-69.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战略名词,就业优先惟有明晰其阶段性和针对性才能充分彰显中国智 慧和中国方案的魅力。结合低中高收入水平及其各自所处阶段的发展均衡陷阱,以反贫困、反对不平等、实现 充分就业与体面就业等阶段性主要任务为媒介,可探究就业优先的阶段性内涵与生发机制。总体上就业优先的 内涵变迁可拾级而上形成三个阶段,即努力实现市场化就业优先的低等水平就业,追求就业数量优先的中等水 平就业,致力于就业质量优先的高等水平就业。就业优先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性内涵依次对应收入水平的低等、 中低等、中高等不同阶段,但并非绝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并把握好就 业质量优先这一新的阶段性内涵,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化改革。
2019, 33(2):70-78.
摘要: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高速发展,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围绕互联网平 台的新型灵活用工形式。在这类用工形式中劳务提供方对用工方存在着经济从属性,但却没有严格的人身从属性。 传统的以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二元划界的劳动法框架并不能适应这一新型用工形式,广大劳务提供者的权益也 无法得到保障,这一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引发了一系列新型的用工纠纷。而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司法判决显得 僵硬。对此,应从域外法中间主体制度汲取经验,提出调整传统劳动法结构并设立经济依赖型的中间主体的建议, 在企业用工成本与劳务提供者权益保障之间取得平衡,以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2019, 33(2):79-87.
摘要: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以劳务派遣方式使用编制外人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劳动合同用工中,劳 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引发的法律后果的逻辑解读应为:如果劳动者的 连续工作年限满十年的,则新用人单位负有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义务;如果劳动者的连续工作年限 不满十年,其意义仅在于新用人单位在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时,是否应当合并计算劳动者在原用 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劳务派遣用工中,用工单位的性质不应视为是属于被派遣劳动者的“新用人单位”,而通 过界定“逆向劳务派遣”或适用实质雇主判断规则,寻求用工单位承担实际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的裁判思路, 应当审慎。劳务派遣用工中,劳动者是否享有要求劳务派遣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亟待立法明确。
2019, 33(2):88-98.
摘要: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杭州建设独特 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成为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提供动力源泉和支撑保障,本研究 对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基本情况、发展趋势、主要诉求等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建 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对策建议。
2019, 33(2):99-108.
摘要:从事送餐服务业的“外卖小哥”已成为当前城市劳动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基于一项对“外 卖小哥”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其劳动过程状况及利益诉求表达行为的特征。研究表明:“外卖小哥”的劳动强 度较大且劳动保障并不完善,在绩效工资制度下,他们会“自愿”增加劳动强度以实现更多的劳动获得;在与 雇主或顾客发生冲突时,他们更多是选择“隐忍”方式以消解冲突;劳动保障、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及劳动认 知等劳动过程因素都会对其利益诉求表达产生影响,生活稳定、劳动报酬及劳动保障较好、劳动认知积极的“外 卖小哥”会弱化或消解利益诉求的表达。在互联网经济下,“外卖小哥”在雇主与顾客之间,已由“服务 - 消费” 链条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他们的劳动过程状况与其劳动心态及行为特征紧密关联在一起。因此,不仅需要重视“外 卖小哥”的劳动权益保障,更需要关注其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心态。
2019, 33(2):109-116.
摘要: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集体离职研究,出现了大量探讨其群体过程机制的实证研究并建 立了相关理论模型,这对于揭示集体离职的规律以及防范集体离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把以 往集体离职过程研究的路径归纳为影响因素与影响过程路径、群体互动过程路径、决策机制路径,并对相关研 究进行了评述。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考察集体离职的过程机制,尤其是连带性离职中的过程机制以及引导和干 预集体离职意向的对策研究。
2019, 33(2):117-124.
摘要:在员工与企业间出现心理契约破裂时,员工通常会借助工会力量维护自身权益。本研究以 16 家 企业的 199 名员工为样本,以工会主席任命方式作为调节变量,探究了员工与企业间心理契约破裂和员工工会 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破裂显著负向影响员工工会参与;工会主席的任命方式在心理契约破裂 与员工工会参与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工会主席由企业直接任命的企业中,心理契约破裂显著负向影响员工工会 参与;在工会主席由员工投票直选的企业中,心理契约破裂与员工工会参与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本研究通过验 证不同工会主席任命方式下员工与企业间心理契约与员工工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工会主席直选对工会维 权职能履行的保障作用。这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了指导。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