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9, 33(6):1-24.
摘要:系统梳理概括了国际劳工组织百年发展中的五大贡献,研究表明,几乎每个改变社会和劳动的 事件都与国际劳工组织密切相关,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的联系源远流长。 中国政府和工会、雇主组织在劳动立法、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吸收了国际劳工 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的有益经验和积极影响,履行了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的义务。因此,无论是要构建和谐劳 动关系,还是致力于积极参与国际劳动治理,都需要加强对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以便不断加强我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促进体面劳动,实现社会正义做出贡献。
2019, 33(6):25-35.
摘要:生育保护假期制度是保障育龄妇女权益的重要手段,OECD 国家将产假期限、工作保护和津贴补 助三者有机结合,创设的陪产假和育婴假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性别平等,帮助受雇者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提 升了生育保护水平。当前中国面临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生育率不如预期乐观的情况,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 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 OECD国家和中国现有的产假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为完善我国生育产假政策提供建议。
2019, 33(6):36-42.
摘要:当前,企业员工超长工作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研发人员。究其过劳原因,与赢家通吃的市场 不无关系。囚徒困境的分析表明,在赢家通吃的市场,企业必须将员工尤其是研发人员的潜力发挥到极限。而 对研发人员来说,赢家通吃的市场激励他们主动超长工作;同时,他们还能从研发工作过程和结果中获得精神 满足,因而,研发人员的超长工作带有主动选择的性质。因此,在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治理超长工作难度很大, 政府通过限制竞争强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加以控制。
2019, 33(6):43-54.
摘要:过度教育造成了新时期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劳动者“怀才不遇”的现象,但过度教育对劳动者 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尚无定论。在既有的从过度教育,教育、工作匹配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回顾基础上, 利用 2013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建立定序回归模型发现,无论以虚拟变量还是以连续变量表示,过 度教育都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效应,这也解决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问题。此外,过度教育对主观幸 福感除了有直接效应之外,还会通过影响相对社会等级、绝对收入等中介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但 是直接效应仍占主导。因此,应保障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育,促使高学历人才有效流动和岗位匹配,提 升他们的幸福感。
2019, 33(6):55-65.
摘要:去产能过程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将发生密集的劳动关系调整,并可能产生劳资矛盾。针对 74 家 企业 1657 份员工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去产能企业群体性劳资冲突风险总体可控,但仍有可能发生。年龄偏大、 学历较低、缺乏技能和手艺的职工和非正式工通常采取激烈维权方式,发生劳动关系风险的概率较高。在评估 去产能企业劳动关系风险水平的基础上,研究从外部环境、政府行为、企业应对三个角度提出了劳动关系风险 发生的诱发性因素和抑制性因素,并提出了治理化解过剩产能中劳动关系风险的相关建议。
2019, 33(6):66-76.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对国家贸易拉动效应明显,但中资企业劳动关系受区域风险因素影 响逐步显现。各区域风险因素中,国家因素是首要原因,雇主和工程因素次之。在“一带一路”24 个港口国家中 有 20 个国家的劳动关系风险集中在中度风险,而阿尔及利亚与巴哈马的劳动关系风险等级是高度风险,安全度 最低,加拿大与坦桑尼亚为一般风险,安全度最高。中资企业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产生互联融通, 使中国劳动关系总体呈现“两极化”的发展态势:一极向微观网络延伸,伴随互联网 + 平台企业的崛起,劳动关 系风险呈现网络化发展趋势;另一极向宏观区域延伸,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劳动关系风险呈现区域化 趋势。
2019, 33(6):77-87.
摘要:共享经济平台网约工已经成为一支规模巨大的新生就业群体。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代表,其明显 表现出核心生产工具新、就业形式新、与服务平台的就业关系新的新特征。该群体主要由直营工、众包工和第 三方用工组成,其劳动权益实现出现明显分层,其中直营工最好、众包工较差。网约工整体面临五大突出问题: 安全风险高、保障低,劳动收入不稳定、没保障,社会保险保障差,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缺少有效话语权。制 约网约工劳动权益的因素复杂,既有法律法规滞后性因素,又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因素,还有新技术、新业态、 新模式带来的新问题等。为更好地维护网约工合法权益,研究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稳妥处理“包容”与“审慎” 之间的关系,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强化平台企业的法律责任,工会组织 将相关网约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服务。
2019, 33(6):88-96.
摘要:我国已建立多层次保障职业健康和防治职业病的规制体系,其具体进路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权益 保护日益增强、用人单位责任进一步强化、便捷高效原则更加突出、职业病防治监管主体多次转变。四条进路 之间呈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我国职业病防治重点解决职业病诊断、鉴定及追责之困境, 已将劳动者权益置于首位,摆脱了法律工具禁锢,而转向权益保障的价值目标。展望未来,尚可从匹配职业病 诊断和鉴定机构的管辖级别、设立职业病鉴定中的听证程序、持续推行高效便民原则及实现对职业卫生监管直 接责任人员的监察整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2019, 33(6):97-105.
摘要:工人职业健康问题非常重要,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的论著。研究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 归纳工人职业健康的理论模式,并提炼出理解工人职业健康问题的内核,进而搭建分析工人职业健康问题的系 统框架,以期推动工人职业健康研究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研究认为,工人职业健康状况实际上是劳动关系三方 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工人职业健康问题的内核在于对劳动关系三角结构的把握。基于保障工人基本劳动权益 的理想,劳动关系形态应是工人、资本与国家三者两两之间均能达成制约与反制约的均衡状态。因此,均衡劳 动关系可以成为判断工人职业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2019, 33(6):106-114.
摘要:研究使用北京市“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对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应对举措”专 题数据和调研访谈,描述了从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现状,并从工会角度提出面对新就业 形态的思考和应对策略。新就业形态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也造成了平台从业者权利不平衡、劳动权益保 障缺失、工作稳定性下降、传统劳动法律体系不适应、工会应对不足等问题。从工会角度出发,应对新就业形 态的主要策略包括反映平台从业者的诉求、及时介入平台劳动争议、努力帮助提升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质量、 推动劳动法律体系向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拓展等。
2019, 33(6):115-124.
摘要:“献纳器材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工业领域领导的一场工人群众运动,这场运动 缘起于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工业饱受摧残、机器设备破坏严重的历史背景,旨在恢复工业生产、支援解放战争。 在东北局和各地工会组织的有效动员和宣传下,东北各主要工业领域掀起了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献纳器材运动。 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业所需、满足了战时需要,也带动了全国工业领域的献纳器材运动风潮,增强 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