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关于工会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思考 ——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教授

      2025(1):1-7.

      摘要 (97) HTML (0) PDF 1.30 M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形态发生了新的演变。工会劳动经济学作为劳动者的经济学,持有鲜明的立场,体现了劳动者的利益所在、利益追求和利益实现。何谓劳动者的经济学?探讨工会劳动经济学有何理论和实践意义?工会劳动经济学在理论上应该研究什么问题?怎样建立工会劳动经济学体系?围绕此类问题,本刊专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教授。

    •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工会组建的阶段性特点与制度逻辑

      2025(1):8-24.

      摘要 (22) HTML (0) PDF 1.43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工会组建率和工人入会率呈增长趋势,但这种增长趋势自 20 世纪 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变得显著,这是多重制度逻辑交互作用的结果。究其原因:基层工会在组建过程中涉及的行动主体较多,它们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相互作用。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象,各种制度逻辑的强弱不同,从而决定了各时期工会组建工作的重点对象或部门及其成效,并使建会或入会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特点。这种特点体现了我国基层工会组建的政治优势,同时也带来一些局限或问题。在快速提升建会率和入会率之后,基层工会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工人工会意识的形成和提升,成为今后工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 坚持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领导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5(1):25-33.

      摘要 (24) HTML (0) PDF 1.39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工运学说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一百多年的伟大历程,表明坚持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运动领导的重要性,列宁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工会是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群众之间的“传动装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始终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研究建议,新时期坚持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领导的实践路径包括:加强工会干部和工会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强化承担政治责任;工会工作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把握主题和方向;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能支持;践行群众路线,站稳职工立场。

    •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会职能及其有限性的理论阐释

      2025(1):34-44.

      摘要 (29) HTML (0) PDF 1.37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会职能观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现代工会组织政治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会职能及其有限性的理论阐释是在领导工人运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开 展理论批判的过程中推进的。他们肯定了工会在维护工人工资利益、开展政治动员、提供社会救济、灌输阶级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注意到,处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下的工会很可能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绥靖政策”所吞噬,甚至会走向工人阶级的对立面。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苗头和倾向,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工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政党的领导,以无产阶级先锋队政党的强有力领导来保障工会组织的纯洁性和进步性,这一重要原则是中国工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论渊源和思想源头。

    • “按劳取酬”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人工资改革的历史考察

      2025(1):45-55.

      摘要 (19) HTML (0) PDF 1.88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东北地区大城市和大工厂的全面接管,制定一套符合“按劳取酬”原则的工资制度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率先在东北地区工人工资改革领域进行了“按 劳取酬”的探索。通过对工人工资制度的调整,在工资等级制度方面,实现了由多级制向八级工资制的转变;在工资形式方面,逐步从计时制过渡到计件制;在奖励工资制方面,则实行了以生产为指标的单项奖制度。这些探索逐步使工人的个人经济收益与其劳动能力及劳动付出直接挂钩,为全国范围内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度积累了经验。回顾与梳理这场改革,能够为当今职工工资的调整与完善,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供有益的启发。

    • 在平台经济中实现体面劳动 ——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为参照

      2025(1):56-72.

      摘要 (34) HTML (0) PDF 1.46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平台工作的兴起与发展既为劳动世界提供了机遇,也对传统劳动规制构成了重大挑战。国际劳工组织已将制定有关平台经济中体面劳动的劳工标准列入 2025 年国际劳工大会第 113 届会议议程。本研究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为中国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背景资料,包括平台经济及其带来的体面劳动挑战、国际劳工组织推动平台经济体面劳动劳工标准制定所做的系统性工作,以及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研究指出,国际劳工组织将体面劳动框架作为系统应对平台经济中劳动问题的路径,并已初步勾勒了平台工作劳工标准的雏形。研究特别强调,中国应抓住契机积极参与该劳工标准的制定工作,增强在国际劳工组织中的话语权。在此过程中,中国三方(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以及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应推动平台经济中的全球劳动治理,更好地维护中国自身发展权益,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互联网使用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

      2025(1):73-83.

      摘要 (23) HTML (0) PDF 1.43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低龄老年人群体再就业的机会。本研究基于 2020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使用 Logit 模型进行基准回归,探究互联网使用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互联网使用对不同群体再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小学及以下和已婚的低龄老年人更易受到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再就业概率也更大;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通过增加社交活动丰富低龄老年人的社会资本,推动其再就业。研究建议,应培养低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发挥互联网的普惠性和传播媒介作用,为低龄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社交活动,从而促进其再就业。

    • 数字经济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

      2025(1):84-102.

      摘要 (24) HTML (0) PDF 1.48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使用 2013—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等数据,构建多层次 Logistic 回归模型验证数字经济水平与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水平提升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群体中作用效果有所不同;数字经济可以调节个体层面因素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缩减不同特征农民工群体间的就业质量差距;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信息对称效应与产业升级效应两个途径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东部、服务业从业者的影响更突出。研究建议,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区域差异,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 发达国家老年人创业现状及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日本、韩国、德国、芬兰的案例

      2025(1):103-112.

      摘要 (20) HTML (0) PDF 1.45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老年人创业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推进“积极老龄化”、激发银发经济活力的有力抓手。本研究通过解析四个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创业现状及创业支持政策,梳理老年人创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发现典型发达国家老年人创业支持体系具有突出特征:政府政策发挥主导作用,政策成效受到创业教育培训、专项资金支持、社会文化氛围辅助作用的影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健全老年人创业支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引作用;增加普惠性老年人创业培训供给,强化创业教育的驱动作用;营造老年人创业友好环境,提高社会文化氛围的推动作用。

    • 中国产业工人工资增长为何缓慢? ——低工资劳动体制的形成与特征

      2025(1):113-124.

      摘要 (24) HTML (0) PDF 1.52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低工资—高就业”和“低消费—高积累”的生产分配体制。这种体制为保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格控制人工成本的上涨速度,导致制造业工人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本研究基于经济增长体制与劳动体制匹配互补的分析视角,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社会政策和社会体制等 4 个维度分析了“低工资劳动体制”的形成原因。研究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指出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的建议:一是建立“劳动偏向”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二是建立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格局,三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转型格局。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