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工运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百年发展与展望

      2025(2):1-15.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工运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下的一门专门史,在不同时期,其关注对象、研究范式、成果类型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范式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富深刻。在百年研究历程中,中国工运史在学科建设方面,明确了自身的研究对象、主题主线、历史分期及其与中共党史之关系。新时代,中国工运史研究及学科建设可从坚持大历史观以及问题导向出发,坚守历史学研究规律,深入挖掘史料,丰富研究范式等方面着力,以期取得新的突破。

    • 劳动竞赛的动员逻辑 ——以中央苏区春耕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2025(2):16-27.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的劳动竞赛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方式。中央苏区自建立伊始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因此解决粮食问题对于苏维埃政权的生存与巩固至关重要,春耕运动的开展便是劳动竞赛自身动员功能与革命现实需求高度契合的结果,同时传统农民的行为逻辑与春耕竞赛动员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耦合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春耕竞赛中运用典型示范与群众参与相统一、氛围营造与压力传导相一致的策略,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同时通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整顿规范三方面的措施使春耕竞赛在政治认同规约下健康发展。春耕竞赛的有效开展,充分挖掘了苏区农业生产潜力,大大支援了革命战争事业,有力促进了苏区妇女解放。探讨劳动竞赛的动员逻辑,有助于深化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的实践研究。

    • 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评价影响研究 ——基于工人—工会双重视角的综合评价分析

      2025(2):28-39.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产业工人发展面临技术迭代、数字环境挑战和保障需求变化等多方面难题。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亟待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评价的因素,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测度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现状。本研究基于工人—工会双重视角,采用 IPA 评价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验证。结果显示: 社会要素、职业要素和保障要素是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评价的显著要素;“提供生活补贴”和“完善的综合考评体系”等保障要素和职业要素是目前亟待完善的重要方面;三类评价影响要素均能显著影响一线产业工人是否最终参与队伍建设的意向行为。研究建议,为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社会层面应弘扬时代精神,强化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在职业层面紧抓技术变革,加快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在保障层面关注实际诉求,共建共享产业迭代发展成果。

    • DeepSeek 崛起对我国就业市场人才的影响 :需求变革、供给挑战与政策因应

      2025(2):40-50.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DeepSeek 崛起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里程碑式的突破,推动 AI 技术发展路径从规模化转向集约化和内涵式创新,其开源生态推动 AI 技术平权化并对整个行业产生引领和倒逼效应。AI 创新发展的影响不仅在于技术突破,还在于它带来的新理念和思维方式,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于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影响,都是深远且不可逆的。本研究结合 DeepSeek 引发的 AI 领域发展变革,分析 AI 发展对我国就 业市场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以及供给侧面临的新挑战。从需求侧看,AI 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显著增加,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刚需,中等技能人才被“加速替代”,整体的人才需求“技能结构极化”趋势将更加显著。从供给侧看,我国面临 AI 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复合型人才培养困难以及人才供给区域分布不均衡等挑战。研究建议从四个方面综合施策,积极应对人才供给侧面临的新挑战,以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 支持高校毕业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对策研究

      2025(2):51-66.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方面,但在就业方面却面临一些挑战。研究发现:工资收入对青年群体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已经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更看重工作和生活平衡,以及工作的安全性;就业岗位总量存在较大缺口,相当规模的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较高就业风险,很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是脆弱的中等收入群体;学科门类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错位,部分毕业生增收难度大;高校毕业生择业观扰动创收增收。研究建议: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增收工作,持续拓宽就业空间和渠道,培育创收增收 “源泉”;健全促进就业的保障体系,拧紧创收增收的“安全阀”;完善工资决定和合理增长机制,筑牢创收增收的“根基”;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帮扶,激发创收增收“动力”。

    • “劳动”话语的传播及其思想形塑 ——从“体面劳动”到“三个精神”

      2025(2):67-76.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对人类文明史起着决定性作用,其话语形塑始终是权力、经济与文化互动的结果。本研究以“理论来源—社会建构”的思路,借鉴媒介话语理论,采用总—分—合的论文结构,探析“劳动”话语的传播及其思想形塑。以“劳动”为主线,通过“劳动本体”“体面劳动”“劳动话语之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四重维度,构建从理论溯源到实践创新的阐释框架。研究认为,当下从“体面劳动”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个“精神”的话语传播和内涵熔铸,正在实现重构劳动本体论以奠定劳动的价值合法性,跨文化转译完成语料的整合,媒介传播实现意识形态的新定位,最终通过实践生成否定异化劳动、确立人的劳动的中国特色劳动观。因此,重视媒介与社会互动,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理解劳动话语的传播机制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资本权力的劳动话语批判

      2025(2):77-88.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资本权力的批判呈现出系统的劳动话语。以唯物史观考察雇佣劳动的历史生成,劳动者历经三重否定丧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在双重自由下一无所有,最终被赶往劳动力市场。以雇佣劳动的被支配权考察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对立意义上,活劳动保存和转移旧价值的能力表现为资本的自我保存力,劳动联合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二者的统一表现为不对等 的双向依赖关系。在特定语境中以死劳动、对象化劳动、非生产劳动、总体劳动指代资本。以劳动在客观劳动条件、自身劳动能力、劳动产品面前的异化揭露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是“活生生的矛盾”,创造出消灭自身的条件,并推动无产阶级联合,促成无产阶级“利用资本消灭资本”,进而使一般劳动与自由时间回归劳动者自身。以劳动话语审视资本,不仅提供了资本权力批判的另一视角,而且对推进当代无产阶级联合和社会关系变革有重要启示。

    • 新时代劳动美的形象思维审视

      2025(2):89-100.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劳动美作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审美关系的现实表现,其本质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在形象思维的审视下,劳动美的本质展现出了现实的具体形象、美好生活的形象、鲜活的人性形象,并且有着形象性、情理交融性、超越性的特征。生成劳动美的过程不是理论的推演和逻辑的论证,而是需要结合人当下的体验,把劳动熔铸于人的生存形象、生命形象和生活形象。新时代培育劳动美不能局限于知识论的求知域界,而应上升到本体论层面的生命情感体验。因此,培育劳动美不仅需要典型形象的塑造和生动形象的叙事,还需要将叙事和说理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既有情感共鸣又能理性分析,实现情理贯通。

    • 创意劳动的数字化重塑 :任务、技能、关系

      2025(2):101-112.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意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讨论,不应遮蔽真正重要的问题——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创意劳动以及会带来哪些困境。本研究以创意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度访谈和 Nvivo12 软件的经验研究发现: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下,创意劳动者的工作任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替代、互补和拓展;创意技能需求开始逐渐分化,相较于去技能化,再技能化和去恒常化是技能变迁的主要趋势;工作关系也呈现连接与断开连接并存的特征。创意劳动力的需求从原本的“全能型人才”分化为“全域型人才”和“创意灵工”。任务、技能、关系三者之间并非单向影响,而是彼此互构,整体呈现出创意劳动媒介化的特征,需要将更多创意劳动微观层面的研究纳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中,重新思考人与媒介的关系。

    • 高校教师预告辞职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平衡 ——基于法院判例的实证考察

      2025(2):113-124.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我国司法机关处理高校教师辞职人事案件时,普遍面临法律适用标准不一导致的“类案不同判”现象。究其根源,在于立法对于劳动者合同预告解除权的规定过于宽泛,劳动者无拘束的辞职自由在兼具“劳动”“行政”因素的高校聘用合同中显得更为不合理。研究建议以“另有约定”条款为合同预告解除权的行使划定边界,在立法、司法中建立公益与私权相对平衡、劳动者分层理念,通过明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 17 条的“另有约定”条款、建立惩罚性违约金制度、完善预告期制度等措施,在法治的轨道上兼顾各方的利益,维护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